孤独症儿童需要哪些关键训练进行干预?
发布者: | 发布时间:2025-08-02 09:19| 阅读:65
Parent learning camp
发布者: | 发布时间:2025-08-02 09:19| 阅读:65
孤独症谱系障碍(ASD)的孩子,他们拥有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,却在社交沟通、行为模式等方面面临特殊挑战。 科学而持续的干预训练,正是帮助他们连接世界、点亮潜能的关键桥梁。 核心干预方向 社交沟通能力 目光接触与共同注意: 学习关注他人,追随他人视线或手势关注共同事物。 行为管理与适应性技能 减少挑战性行为: 如刻板行为、自伤、攻击性行为等。通过功能行为分析找出原因,用替代行为或策略替代。 感觉统合 许多ASD儿童存在感觉处理异常(过度敏感或低敏)。训练帮助大脑更好地整合和处理来自身体和环境的感觉信息(触觉、听觉、视觉、前庭觉、本体觉等),提高身体协调性、注意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 主流干预方法与技术 1.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受环境影响,可通过系统分析环境因素(前因、后果)来改变行为。 常用技术:分解任务、提示、强化、塑造、链锁等。 早期密集行为干预(EIBI,常用于小龄儿童)、离散式单元教学(DTT)、自然情境教学(NET)、关键反应训练(PRT)。 广泛应用于教授新技能(沟通、社交、学业、自理)和减少问题行为。 2.结构化教学与视觉支持 利用ASD儿童视觉处理优势,创建结构化、可预测的环境,减少焦虑,提高理解。 常用方法: 物理环境结构化: 清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。 日程表: 使用图片、文字或实物展示每日/活动流程。 工作系统: 明确指示任务内容、步骤、所需材料、完成标准及后续活动。 视觉提示: 用图片、符号辅助沟通、理解指令、表达需求(如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)。 3.社交技能训练 常用方法: 直接教学:明确讲解社交规则、技巧(如如何打招呼、加入游戏)。 社交故事:编写个性化故事描述特定社交情境及恰当行为。
版权所有 @湖南沐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19025679号-1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58号 技术支持:善微科技
非语言交流: 理解和使用手势、表情、肢体语言等。
语言理解与表达: 针对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,进行发音、词汇、语法及语用(如何在社交情境中使用语言)训练。
社交互动技巧: 学习发起和维持对话、轮流、分享兴趣、理解社交规则和他人感受(心智解读)。
游戏技能: 从功能性玩具操作到象征性假扮游戏,再到与同伴的合作游戏。
培养适应性行为: 提升日常生活技能(如穿衣、如厕、进食)、学习技能(安坐、听从指令)、问题解决能力。
情绪调节: 心理沙盘游戏识别自身及他人情绪,学习表达和管理情绪(如愤怒、焦虑)的恰当方式。